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13 类型:水平会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25</span></strong><strong><span>小题,每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50</span></strong><strong><span>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span></strong>
  • 1.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韩非子 C . 庄子 D . 墨子
  • 2.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其标志性的特征包括: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文字的统一。这个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3.  780年,唐德宗下诏规定,根据政府用度确定征收赋税的总额,“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每户依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季纳税。由此形成的制度是(    )
    A . 均田制 B . 租庸调制 C . 两税法 D . 摊丁入亩
  • 4.  北宋时期,宗室、士大夫家庭中妇女改嫁很普遍,甚至有明文规定宗室可以改嫁。到南宋后期婚姻观趋于保守,妇女改嫁受到限制。上述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社会流动的加强 B . 程朱理学的发展 C .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 门第观念的淡化
  • 5.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抵御西方侵略 C . 强化边疆治理 D . 推行地方自治
  • 6. (2023高三上·新疆月考)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下表是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创办这些企业的目标是(    )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经营方式

    湖北大冶铁矿

    1890

    官办

    汉阳铁厂

    1890

    官办

    湖北枪炮厂

    1890

    官办

    大冶王三台煤矿

    1891

    官办

    湖北纺纱局

    1894

    官督商办

    湖北缫丝局

    1894

    官督商办

    A . 镇压太平天国 B . 推进政治改革 C . 发展资本主义 D . “自强”“求富”
  • 8.  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后,全国新出版的400余种进步刊物都载文介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团体相继成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明显扩大。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动因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护国战争 C . 五四运动 D . 国民革命
  • 9.  1945年,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次会议是(    )
    A . 瓦窑堡会议 B . 洛川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八大
  • 10.  1953-1957年,新中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旧中国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等,交通、邮电、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部门也得到显著加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1.  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
    A . 信仰自由 B . 依法治国 C . 改革开放 D . 人民民主
  • 12.  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 . 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 B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 13.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关系协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这些协议(    )
    A .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践 B . 深化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 C . 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 .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 14.  “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职务都由抽签决定……而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描述的是(    )
    A . 雅典民主政治 B . 斯巴达寡头政治 C . 印度种姓制度 D .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
  • 15.  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该笔记记述的是(    )

    鼎盛时间:8世纪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文化成就:《天方夜谭》

    历史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A . 罗马帝国 B . 阿拉伯帝国 C . 拜占庭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16.  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少数几个天才所能发起,而是需要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家,有众多赞助者、支持者和崇拜者以及活跃的社会氛围。在13—15世纪的西欧,具备这些要素的城市是(    )
    A . 阿姆斯特丹 B . 伦敦 C . 巴黎 D . 佛罗伦萨
  • 17.  17世纪,美洲的玉米在伊比利亚半岛推广开来,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并传入各欧洲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
    A . 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换 B . 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C .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D . 欧洲饮食习惯的变化
  • 18.  18世纪60年代,有人在北美记叙自己的亲历见闻:“我们看到劳动者在主人的客厅里和主人坐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一同话家常。”当时,一位英国官员也写道:“在北美,一切令人难堪的身份差别都消失在公众的平等之中。上层分子也能以较平等的态度待人。”这是由于(    )
    A . 奴隶制度的废除 B . 启蒙思想的传播 C . 贫富差距的消除 D . 联邦制度的确立
  • 19.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一部著述中提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该著述是(    )
    A . 《独立宣言》 B . 《人权宣言》 C . 《共产党宣言》 D . 《资本论》
  • 20.  19世纪以前,印度向欧洲出口的主要是纺织品和其他一些制成品。19世纪后期,印度的出口却日益局限在原棉、茶叶、小麦等范围内,英国人则用轮船运来他们的工业制成品作为交换。这一变化说明(    )
    A . 西方列强瓜分了整个亚洲 B . 印度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D . 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 21.  列宁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些理论的首次成功实践是(    )
    A . 巴黎公社 B . 二月革命 C . 四月提纲 D . 十月革命
  • 22.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失去了不少国土。经过了1942年的冬天后,1943年的苏联军队开始不断收复失地,走向胜利。其转折点是(    )
    A .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 . 太平洋战争 C . 波茨坦会议的召开 D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23.  下表是联邦德国制定的部分法规、制度和措施。据此可知,联邦德国(    )

    时间

    法规、制度和措施

    1950年

    恢复养老保险制度

    1961年

    制定联邦社会救济法

    1974年

    颁布失业救济条例

    1985年

    实施子女抚养假制度,并发放抚养费

    A . 重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B . 调整了产业政策 C . 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 . 改变了社会结构
  • 24.  美国民意测验机构盖洛普曾针对“越南战争是否是个错误”,对美国普通民众进行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据此可知(    )

    A . 美国民众漠视越南战争 B . 冷战形势逐渐趋于缓和 C . 民众反思战争日益加深 D . 越南战争符合美国利益
  • 25.  20世纪后期,集装箱运输革命大大降低了海运成本,人们的盘子任何季节都能装满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农产品;更大、更高效的飞机可以进行长途飞行,大大增加了前往遥远地方的度假者数量。这些现象(    )
    A . 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B . 增加了金融风险 C . 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 . 缓和了全球局势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12</span></strong><strong><span>小题,每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24</span></strong><strong><span>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span></strong>
  • 26. 隋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并占据压倒优势。
    2. (2) 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 (4)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5. (5)  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
    6. (6)  法国大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7. (7)  内燃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8. (8) 日本有识之士于1868年推翻天皇统治,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9. (9) 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0. (10)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11. (11)  二战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小题,共</span></strong><strong><span>26</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革命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在16、17世纪的西欧?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天文学领域,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采纳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尖端科技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时间

    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科技成就的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